9 月 23 日傍晚资本E家,巴西潘塔纳尔湿地的天空刚刚泛起暮色,一架 1958 年制造的老飞机,发出刺耳的轰鸣后,在尘土飞扬中,坠毁。
飞机炸了,火光吞噬了一切。
机上 4 人,无人生还。
展开剩余92%其中一位,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始院长,被誉为“海绵城市之父”的俞孔坚教授。
而就在几个小时前,他还在视频里,穿着红 T 恤,背着斜挎包,笑着说:“我的探秘,才刚刚开始。”
二、三分钟视频,成了全网泪崩的遗言视频不长,只有 3 分钟。
他走在湿地里,身后的雨林正被牲畜啃食,前方的牛仔策马而行,风沙扑面。
他用平静的语气说:
“南美潘塔纳尔天然湿地正一步步消失。” “地球之肺,在悄无声息中,被吞噬。” “我的探秘,才刚刚开始。”可谁能想到,这段看似普通的环保纪录片开场白,会变成他对世界的最后告别。
评论区瞬间刷屏:
“本以为是纪录片的预告,没想到成了遗作。”
“他让城市学会了与水共生,却没能完成自己的最后探秘。”
一时间,全在转发这段视频。
而我们,才刚刚意识到——有些人虽然不在娱乐圈,却比很多“明星”更值得被铭记。
三、67 岁老飞机,带走了一位时代的设计师失事的是一架 1958 年制造的 Cessna 175 单引擎飞机。
机龄 67 年,比很多人的爷爷还年长。
飞机登记在飞行员个人名下,看似“适航”,但并没有商业运营许可。
更离谱的是,事故发生前,这架飞机就因“维修不规范”被多次投诉。
根据巴西警方的初步调查:飞行员尝试中止降落,飞机突降高度,失控坠毁,随后爆炸。
没有求救,没有喘息。
一切都太突然。
这不是“天灾”,而是“人祸”。
而俞孔坚教授,恰恰是这场“人祸”的代价之一。
四、两项国际大奖刚刚揭晓,他却没能亲自领奖就在事故发生前 20 天,俞孔坚刚刚带领团队在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(ASLA)大赛中,斩获两项大奖:
南昌鱼尾洲公园:从污染地带变身“漂浮森林”;海口美舍河凤翔公园:城市与水的完美融合。
这两个项目,从全球 463 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,分别获得:综合设计类最高奖和城市设计类荣誉奖。
这是景观设计界的“奥斯卡”。
而俞孔坚,原本计划在纪录片拍摄结束后,亲赴领奖。
奖项还在,掌声还在,人却永远缺席了。
五、《海绵星球》还没拍完,主角却永远定格这趟巴西之旅资本E家,是为了纪录片《海绵星球》。
他想通过这部片子,把“海绵城市”的理念带进亚马逊流域,带到世界的焦点。
他想让更多人看到:湿地不是荒地,而是地球的保护伞。
城市不该是钢筋水泥的牢笼,而是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系统。
影片开拍了。
第一天拍摄,他走进湿地,说出那句话。
第二天,就出事了。
这部片子,注定成了遗作。
这也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些“作品未完,人已走”的故事——张国荣的《异度空间》、高以翔的《追我吧》、乔任梁的《我们的少年时代》……
只不过,这一次,是一位教授,一位用“设计”改变世界的智者。
六、 他一生不炒作,靠作品说话俞孔坚不是网红,也不上综艺。
他从浙江金华农村走出,考入北大,赴哈佛留学,拿下设计学博士。
1995 年归国,两年后在北大创办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。
他是“海绵城市”理念的提出者,用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六字诀解决城市内涝问题。
他主导设计了:中山岐江公园:用工业遗址讲述生态,还有秦皇岛红飘带公园:用低成本,做世界级作品。
他获得过的奖也不计其数:美国国家设计奖、奥伯兰德奖(景观设计界最高奖)、IFLA 杰弗里·杰里科终身成就奖、福布斯“2025 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”,唯一中国学者。
他的一生,像极了一座“生态景观”——不张扬,却深远。
七、 他曾说:“设计要对得起这片土地。”这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
他的学生说:“老师把自己,留在了他最热爱的湿地。”
北大发文悼念,称其为“学界灵魂人物”。
国际景观设计师联合会说:“他用中国智慧,改写了全球生态设计的规则。”
社交平台上,一条评论让人泪目:“那个教我们让城市与水共生的人,自己却没能从水火中回来。”
八、写在最后:真正的“明星”,不是走红毯的,而是走泥泞路的人娱乐圈里,我们看太多“流量明星”靠脸吃饭。
而俞孔坚,用一张图、一座园、一条河,影响了全球 250 多座城市。
他没有粉丝应援,却有无数人在他离世后自发悼念。
他没有社交账号,却在死后成为全网刷屏的话题。
这才是真正的“明星”:他不靠灯光照亮舞台,而是用行动照亮世界。
愿俞孔坚教授一路走好。
你没完成的“探秘”,这世界会有人替你继续走下去。
——END——资本E家
发布于:河北省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